close

     甲仙真的活過來了嗎?

    以台灣原鄉的文化底蘊、生活風土條件轉化成為特色的創意商品所加值的案例中,甲仙以食物的風土故事小旅行呈現多元族群飲食的意像,加上帶路人的媒體背景,成功的引起傳媒的競相報導,但甲仙如果少了帶路人持續的推動,它還能繼續這樣在各媒體上曝光,維持它的能見度嗎?甲仙真的活過來了嗎?

 

      甲仙在八八風災後,受到政府公務部門在硬體上的大力贊助,雖然硬體建設完成了人潮卻沒有回籠因緣際會帶路人---洪震宇先生為甲仙量身規劃屬於甲仙的風土餐桌小旅行也將甲仙當成一個小旅行的範本不斷在各個演講場合提出也不斷帶學生和機關團體到甲仙旅行

       但,帶路人如果不是「帶路人」的話,它還能吸引這麼多人去嗎?帶路人沒有主動的拉攏還會有這麼多機關團體想去甲仙嗎?如果可以那麼我想甲仙成功了一半。

    為什麼我對甲仙這麼關注,因為甲仙一直是高樹芋頭農羨慕的對象。大家對甲仙的印象應該就是芋頭街的芋冰和芋餅吧?但是各位可能不了解甲仙的芋頭產量並不夠應付觀光客的需求,它的芋頭來源有一半來自鄰近的高樹。

  芋頭產量高過甲仙甚至供應甲仙芋頭加工的高樹芋頭農是何其的羨慕,甲仙多年來不花費宣傳費用,可以一直受到媒體的青睞,而高樹沒有像甲仙愛鄉協會凝聚力這麼強的民間團隊,沒有創意公司協助規劃行銷,所以一直只能在農業產業鏈的最前端只從事生產長期為人作嫁,而末端的農產加工業者所獲得的利潤與知名度遠遠超過了原產地,高樹芋頭農得到的利潤與產能不成正比,

  在接觸過高樹芋頭農了解他們多麼希望能為高樹的芋頭正名而幾番失敗後,又看到甲仙擁有這麼多的資源下,想了解甲仙做了那麼多宣傳得利的是僅與小旅行配合的個體單位,還是整個甲仙的民眾?

    近一二年來,甲仙從拔一條何電影開始頻頻在媒體曝光,之後推動甲仙風土餐桌小旅行是以深度農事體驗產地到餐桌的歷程發展出在地飲食多層次的互動關係,衍生一套具有地方獨特風格的多元族群飲食創意料理

  自稱帶路人---洪震宇先生,不斷在講習所謂的文化創意,我想探究一下甲仙的創意究竟在哪裡?是否真的帶動了經濟的發展?有人跟我說行銷不需要在乎是否有創意,只要能帶動經濟,促進更多的商業行為就是好的行銷,雖說如此,但以現在台灣各地瘋文化,瘋創意的全民運動下,做行銷或社區總體營造的,沒有說出了文化創意行銷概念出來彷彿就落伍了。

  也有人說:「有些人喜歡以旁觀者的身分自以為是的分析解釋,硬是套上學術名詞詮釋這一切」。是的,我好像就是其中一個,但我想總該有旁觀者來看待這一切提供消費者或旁觀者的想法給當局者吧?

    我想帶路人是從在地風土資源的條件出發,他說:風土餐桌是指以空間風土為座標橫切地理和食物的淵源又結合族群遷徙飲食的流變經緯交織而成的飲食料理,能這麼有脈絡的說出他的想法,我想和他的背景有很大的關係吧?

  一如他在他的講座中不斷提到的核心價值,透過故事行銷風土資源及多元族群飲食的融合發想出風土餐桌,成功的利用個人媒體資源透過傳播帶動甲仙旅行風潮,營造甲仙多元飲食的面貌

    帶路人洪震宇先生在一場原味的風土小旅行的演講會場說到:甲仙的族群多元,有原住民平埔族、漢人客家人、外籍配偶,同樣的風土,因為不同的族群交互影響,呈現多樣的滋味仙最早是鄒族平埔族清治道光時期之後漢人開始大規模的移墾此地,進而形成原、埔、漢共處的人口結構;  

  清末自美濃地區移入「南客」,日治時期之後因甲仙擁有樟林滿山遍野,誘使北部客家族群及嘉義做山的閩南人陸陸續續南下遷徙,移居甲仙地從事樟腦製造工作當時北客因為生活缺乏蔬菜從家鄉帶來芋苗種植,卻因仙山坡地居多苗栗的水芋變成山芋,因為當地食材有限居民物盡其用連原鄉都不用的芋梗多加以利用不僅可以清炒食用還能曬乾保存,成了甲仙特殊在地料理。

  除了平埔、客家、閩南,也多了新住民,十多年前來自越南、柬埔寨、菲律賓等地的女孩嫁來這個小鎮,目前佔人口組成約有1/4的外籍新娘族群為此帶來了南洋美食多元的族群造就甲仙豐富的餐飲面貌,除了普遍的南洋菜,客家人的粿,各種醃筍、梅的料理也因外來族群讓餐桌充滿不同族群的風味。我想整個小旅行的創意重點應該就在這裡----「多元族群的風土餐桌」。

     甲仙風土餐桌小旅行團隊---旅行社、愛鄉協會、各個配合的個體單位,他們以農產種植體驗為主軸扣緊在地族群飲食,從產地到餐桌讓大眾驚艷甲仙飲食文化特色,並以甲仙風土的餐桌小旅行來推廣,藉以讓外界進一步了解甲仙不是只有一條芋頭街,不要讓旅客在芋頭街吃得芋冰買個芋頭酥來去匆匆。

  並以東南亞新移民女性結合在地食材的族群料理---「漾」廚房,成了最大的創意賣點,且以南洋媽媽和族群遷移的故事交織成了小旅行的新亮點與契機,連結成深度旅遊

漾廚房雖有東南亞各地的外籍媽媽,但,大都以柬埔寨料理基因為主,因柬埔寨鄰近越南、泰國等國,有些菜色會與越南、泰式料理相近!菜單中包括融合著檸檬魚露的南洋風味麵,牛肉河粉要有羅勤、什錦麵要有生菜、濕梅樹枝燻烤出來的梅子雞綴上九層塔與辣椒做出酸酸香香的酸筍魚湯、結合「北客」的芋梗的料理及加入甲仙芋頭的生菜春卷等等,當檸檬、香茅、九層塔遇上芋、筍、梅,當南洋美食遇上紅蔥頭,就是漾廚房的族群創意料理。

  但這樣的族群飲食只有参加小旅行預訂的漾廚房可以吃到,還是街頭的小吃店就有這樣的族群料理。

  甲仙的南洋媽媽和其它的外籍新娘不同,一般在台的外籍新娘都處於弱勢,不敢在家煮家鄉的料理,自己的孩子可能都無緣吃到媽媽家鄉菜,想家只能到姊妹們開的小吃店一嚐家鄉味,但甲仙不同

  八八風災後年輕人都出走的情況下,南洋媽媽守護著這一片家園,他們成了成了家庭中的支柱,也成了甲仙能動者(agency)。食物是各自群體認同的重要依據 ,台灣因為移民與殖民的歷史錯綜複雜,因此對異國飲食接受度高,加上這一群南洋媽媽是甲仙的能動者(agency) 自然而然創新或混合原鄉料理於在地飲食之中。

  因為這樣的創意發想吸引了雜誌及電視節目競相報導,成功的將甲仙的能見度提高,但以甲仙居民而言,能見度的提升是否有助於經濟的發展,或者得利的僅限與團隊配合的個體戶,甲仙其他的民眾呢?或者應該說其他商家仍然只是賺過路財?

    高樹的芋頭農走不出去永遠只能當初級產業的無奈為甲仙作嫁,而甲仙擁有這麼多資源他到底成功了沒有?其實一直喜歡甲仙是以前那種路過甲仙一定吃芋冰配竹筍湯的觀光客,更喜歡蹲在路邊向老伯伯,老婆婆買酸筍筍乾、梅乾及其他農產品的忠實觀光客,我希望甲仙及三千寵愛於一身的甲仙可以看得更遠一點,族群飲食的在地化是否可能實現,如果已經實現了那麼我想另外的50%也成功了。

   我也想分享給所有社區營造的工作夥伴,在創意發想執行的同時是否也該跳出來看一看,續航力與延展力如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閱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